“鄖縣人”遺址及相關遺產保護亟待加強 |
||
作者:吳文瑜 信息來源:民建中央網站 發布時間: 2020年12月07日
分享到:
|
||
湖北十堰市鄖陽區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知名的文化遺產地,是鄖陽乃至江漢地區遠古人類的家園。這里出土2具近乎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石制品。這些材料是研究舊大陸早期人類遷徙、擴散和東方古人群生存、演化及其后續發展的珍貴科學資源,對于延伸華夏大地的歷史軸線十分重要。 由于諸多因素,目前對“鄖縣人”遺址和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還存在一定的薄弱環節,應該加以改進和強化。應嚴格按照國家文物法規政策,切實落實“鄖縣人”遺址保護規劃中制定的保護、管理措施,包括設立專門的保護機構,劃撥專門的保護與管理資金,明確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責任。 鑒于遺址部分區域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庫蓄水的影響,國家、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應優先安排學堂梁子遺址庫岸防護工程,根據發掘、研究和建設、發展需要,預留相應的空間并采取切實措施避免遺址本體和相關資源遭受損毀、蠶食。 對于鄖陽地區其他遺址和文物—文化資源,也應該加大保護與管理力度,避免珍貴的史前與歷史遺產因現代建設和自然因素遭受破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鄖陽淹沒區在搶救性發掘中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但目前這些材料在庫房、設施與裝備諸方面不能滿足安全保護、有效珍藏的需要,建議國家及省市部門加以關注,給予政策與資金傾斜,設立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適應、功能完善的綜合性博物館以解決這批珍貴文化遺產的后顧之憂。 “鄖縣人”遺址及其出土材料仍然有一些不甚明晰的學術問題,包括確鑿的年代、“鄖縣人”頭骨的精確解剖學特點和內部結構,石制品的技術特點和功能屬性,動物資源被人類利用的方式和程度,古人類的適應生存方式等。這些遺留問題都應該通過新的考古發掘、研究以及對已有材料的進一步整理、分析加以推進和解決。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大信息提取和分析的力度,加強學科交叉與合作,夯實學術基礎,使相關的研究結論更精確、更有說服力,并不斷探尋未知的領域,以取得新的突破與創新,為遺址和相關遺產保護利用以及科普傳播提供更多素材和信息。 建議加大對“鄖縣人”遺址周邊的系統考古調查和發掘,拓展“鄖縣人”及其后繼者活動所留下的遺物、遺跡分布范圍,并將目前已知的周邊其他遺址及其材料納入綜合、比較研究的框架,在更大的時空下研究當時古人類的遷徙、擴散、生存能力等,增強該地區遠古的歷史信度,豐富其歷史內涵。 推動將“鄖縣人”化石、文化遺產的研究成果收錄進通用教科書,提高“鄖縣人”遺址和鄖陽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應加速推進學堂梁子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與建設,籌建“鄖縣人”遺址博物館,使其成為科研、科普、研學游多功能基地,成為游人向往的熱土,成為學生的校外課堂。要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對遺址做建設發展,為將“鄖縣人”遺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創造條件。 |
||
|
||
|
||
責任編輯:張晶 | ||
民建中央網站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民建中央”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民建中央和民建中央網站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如有需要鏈接轉載或其它方式調用者,請注明摘自“民建中央網站”或相關字樣。 ② 凡本網未注明“來源:民建中央”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進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參考,我們不作任何承諾保證,不承擔任何的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民建中央",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聯系方式:信息中心 電話 010-85698208,010-85698216 |
地址:北京朝陽門外大街吉祥里208號(100020)電話:010-85698008傳真:010-85698007郵箱:webmaster@cndca.org.cn
您是我們的第個訪問者,備案號:京ICP備20025212號
版權所有民建中央制作維護民建中央信息中心